欢迎访问禹城开放大学(电大)!招生热线:0534-8316237
目录
您的位置: 教学信息

《统计基础知识与实务》课程期末复习指导

第一部分 课程说明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国家统计局统计教育中心联合开展的统计从业资格证书教育试点课程,既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工商管理学科工商管理学类会计学专业(高中起点专科)的一门必修课程,同时也是统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课程。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基本理论和方法从事统计工作的能力,充分认识统计基础工作在我国统计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统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统计实务操作的基本方法,达到基层统计人员上岗的基本业务素质要求。

  本课程内容分为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两部分,统计基础知识部分包括:总论、统计指标、统计调查、统计整理、时间数列、统计指数、抽样调查基础知识;统计实务部分包括:统计报表制度综述、统计分类与统计分类标准化、基本单位统计、生产活动统计、能源统计、财务统计、劳动统计、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人口统计、科技统计、社会综合统计报表制度等。

本课程2学分,课内学时36,开设一学期。

第二部分 课程考核方案说明

  依据规定,本课程在学习结束后进行一次终结性考核,针对电大系统的实际情况,参加试点的单位全部实行基于网络的终结性考核,网上终结性考核成绩占课程考核总成绩100%,考试成绩在60分以上者即为合格,考试合格者在取得电大学分的同时,如在两年内通过《统计法基础知识》考试并合格即取得申领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资格。

  网上终结性考核采取闭卷的形式进行,时间为60分钟。终结性考核按百分制计算。终结性考核的重点是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以及基本理论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终结性考核试题全部由客观题构成,为客观反映学员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试题由机器随机抽提组卷,系统自动评阅,并根据统一评分标准评判成绩。  

第三部分 网上终结性考核实施方案

  

(一)考试时间:每年两次,具体时间由中央电大考试中心另行通知。

(二)考核内容

《统计基础知识》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统计的涵义

1统计的三种涵义2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1总体2总体单位3指标4标志5变异6变量7总体的基本特征8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关系9指标与标志的区别与联系

第三节 统计的任务与过程

1统计的任务2统计的工作过程3统计的认识过程

第二章 统计调查

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概念与种类

1统计调查2统计调查的要求3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4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5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第二节 统计调查方案

1调查对象2调查单位3报告单位4调查时间5调查期限6调查项目7调查表8调查方案设计9调查的组织计划

第三节 统计调查方法

1定期统计报表2普查3抽样调查4重点调查

5典型调查6各种统计调查方法结合运用的意义7我国常用的统计调查方法及其各自的特点

第四节 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1直接观察法2报告法3面谈访问法4邮寄访问法5电话访问法6互联网访问法7企业事业单位原始记录8统计台账9企业内部报表10次级资料搜集的方法

第五节 统计调查资料的质量控制

1统计调查误差2登记性误差3代表性误差4统计调查误差的种类5控制统计调查误差的途径

第三章 统计整理

第一节 统计整理的内容和方法

1统计整理的概念2统计整理的意义3统计整理的内容4统计整理的方法

第二节 统计分组

1统计分组2统计分组体系3简单分组4平行分组体系5复合分组6复合分组体系7统计分组的作用8选择分组标志的原则9统计分组的方法10统计工作中常用的统计分组

第三节 次数分布

1次数分布2分布数列3品质分布数列4变量分布数列5组距6组限7等距数列8异距数列9组中值10频数11频率12正态分布13编制单项变量分布数列14编制组距变量分布数列15计算组限与组中值16计算频数与频率17用列表法和图示法表示次数分布

第四节 数据的计算机录入汇总与质量控制

1计算机汇总的步骤2数据录入质量控制的方法3计算机数据审查方法第五节统计表1统计表2统计表的优点3统计表的构成4统计表的内容5统计表的分类6编制统计表

第四章 统计指标

第一节 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

1统计指标2数量指标3质量指标4总量指标5相对指标6平均指标7标志变异指标8统计指标的构成要素9统计指标的特点10统计指标的作用

第二节 总量指标

1总量指标2总体单位总量指标3总体标志总量指标4时期指标5时点指标6实物单位7价值单位8劳动时间单位9总量指标的分类标准10单位总量和标志总量的关系11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区别12总量指标的作用13总量指标计量单位的种类14总量指标的计算原则15总量指标的计算

第三节 相对指标

1相对指标2系数、成数、百分数、千分数3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4结构相对指标5比例相对指标6动态相对指标7比较相对指标8强度相对指标

9相对指标的作用10相对指标的计算原则11各种相对指标的计算

第四节 平均指标

1几何平均数2平均指标3简单算术平均数4加权算术平均数5简单调和平均数6加权调和平均数7平均指标的作用8算术平均数与调和平均数的计算

第五节 标志变异指标

1标准差及其计算2标准差系数及其计算

第五章 时间数列

第一节 时间数列的概念和种类

1时间数列2时间数列的作用3时间数列的种类4时间数列的特征5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

第二节 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

1发展水平2平均发展水平(序时平均数)3增长量4平均增长量5平均发展水平与一般平均数的关系6平均发展水平的作用7序时平均数的计算8增长量的计算9平均增长量的计算

第三节 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

1发展速度2增长速度3年距发展速度4年距增长速度5发展速度的计算6增长速度的计算7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8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

第六章 统计指数

第一节 统计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

1狭义的指数2广义的指数3个体指数4总指数5动态指数6静态指数7统计指数的分类8统计指数的作用

第二节 总指数及其编制方法

1平均指数2综合指数3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4平均指数和综合指数的区别与联系5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6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

第三节 指数体系及其因素分析

1指数体系2综合指数体系因素分析

第四节 几种常用的统计指数

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2国房景气指数3消费者信心指数4企业家信心指数(宏观经济景气指数)5股价指数

第七章 抽样调查基础知识

第一节 抽样调查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1抽样调查2随机原则3抽样调查的特点4抽样调查的种类5非概率抽样6概率抽样7重复抽样8不重复抽样9简单随机抽样10系统随机抽样11分层随机抽样12整群抽样

第二节 抽样推断的几个基本概念

1总体2样本3总体指标4样本指标

第三节 抽样误差

1系统误差2随机误差3抽样平均误差4抽样极限误差5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

第四节 参数估计

1点估计2区间估计

第五节 样本单位数的确定

影响样本单位数的几个主要因素

第八章 统计分析基础知识

第一节 什么是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的概念、特点、作用、程序

第二节 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

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种类

第三节 统计分析报告写作的特点与原则

统计分析报告写作的特点、原则

《统计实务》

第一章 统计报表制度综述

第一节 统计报表制度基本框架

1国家统计报表制度2部门统计报表制度3地方统计报表制度4普查制度5经常性调查制度6非经常性调查制度

第二节 统计报表制度的管理

1统计报表制度管理原则2统计报表制度管理的法规依据3统计报表制度管理机构及其职责权限4统计报表的法定标识

第三节 统计报表制度的贯彻与实施

普查制度、经常性、非经常性调查制度的贯彻与实施

第二章 统计分类与统计分类标准化

第一节 概述

1统计分类2统计分类标准3统计分类标准化4统计分类标准化的作用5统计分类标准化的特点

第二节 常用统计标准分类介绍

常用统计标准的类别及其主要内容、适用范围

第三章 基本单位统计

第一节 概述

1基本单位2法人单位3产业活动单位4法人单位与产业活动单位的关系

第二节 基本单位统计的主要内容

1基本单位统计的范围2基本单位统计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基本单位统计调查方法

普查年份和非普查年份的基本单位统计调查方法

第四章 生产活动统计

第一节 概述

1生产活动统计的概念及范围2各门类生产活动统计的单位和对象

第二节 生产活动价值量统计

1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及各行业总产出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2工业生产、销售、库存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3批发零售贸易业的购进、销售、库存额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4生产法增加值与收入法增加值计算方法的区别

第三节 生产活动成果的实物量统计

1生产活动实物量统计的基本概念2农业产品产量指标统计的范围3工业产品产量、销售量、库存量指标统计的范围4运输业运输量、周转量指标统计的范围

第四节 生产活动成果统计分析指标

增加值率、工业产品销售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第五章 能源统计

第一节 概述

能源统计的概念、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二节 能源统计的主要内容

1能源购进量、消费量、库存量的概念2能源购进量、消费量、库存量的统计范围、核算原则及计算方法3能源加工转换的投入量、能源加工转换产出量、综合能源消费量等的计算方法

第六章 财务统计

第一节 概述

1财务统计的概念2我国财务统计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业财务统计指标的分类及其作用

1企业资产负债财务统计、企业损益财务统计和工资、福利、增值税财务统计的主要指标的概念3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统计的内容4收入、成本及费用、利润及分配统计的内容5工资、福利、增值税统计的内容

第三节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统计的主要内容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统计的主要指标及其内容

第七章 劳动统计

第一节 概述

劳动统计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第二节 从业人员统计

从业人员、单位从业人员、在岗职工、期末人数、平均人数、长期职工、临时职工等统计指标的概念、统计原则、统计范围及计算方法

第三节 城镇劳动力就业与失业统计

1就业人员、失业人员的概念2城镇失业率的计算方法

第四节 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统计

1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的概念2在岗职工工资总额的概念及构成3工资总额包括的各项指标的概念及内容4工资总额不包括的范围5平均工资、平均实际工资、平均实际工资指数的计算方法

第八章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

第一节 概述

1固定资产的概念2固定资产投资的概念

第二节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主要内容

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概念及构成2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概念及构成3新增固定资产的概念及条件4新增生产能力统计的主要指标5房屋建筑面积统计的主要指标6投资经济效益统计的主要指标7房地产开发统计的分类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计算方法和计算价格9新增固定资产的计算条件和计算方法10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主要指标的计算方法

(三)考核题型及分值分布:

一、单选题(共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

二、多选题(共10小题;每题3分,共30分)

三、判断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四、综合应用题(共20分)

附:《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题型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将其代表的字母填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对某省饮食业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单位是该省饮食业的()。

A全部网点B每个网点C所有从业人员D每个从业人员

正确答案:D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2个以上正确答案,请将正确选项的代表字母填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多选、错选、漏选、未选均不得分)

判断一项资产是不是固定资产应依据()()()()()。

A它在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B自然形态C使用年限D单位价值E实物形态

正确答案:ACD

三、判断题(请将答案填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从业人员是指从事一定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正确答案:√

四、综合应用题(每题有若干组答案选项,每组有1个或1个以上正确答案,请将正确选项的代表字母填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选对得分,选错扣分)

某企业2001-2006年期间工业总产出资料如下表所示:

某企业2001-2006年期间工业总产出 单位:万元 年份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工业总产出200220231240252262

请回答:

(1)该企业2001-2006年期间工业总产出数列属于()()()()。

A.总量指标时间数列B.数量指标时间数列C.相对指标时间数列D.平均指标时间数列

(2)该企业2001-2006年期间工业总产出的年平均增长量为()()()()万元。

A.1033B1240C4200D6200

(3)该企业2001-2006年期间工业总产出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A. B. C. D.

(4)该企业2001-2006年期间年平均工业总产出为()()()()万元。

A.23933B23914C23743D23417

正确答案:(1)A(2)B(3)C(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