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科
《统计基础知识与实务》课程平时作业二
统计基础知识(3-5章)
第三章 统计整理
一、单项选择题
1、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确定(D)。
A、组中值 B、组距 C、组数 D、分组标志和分组界限
2、按数量标志分组的关键是确定(D)。
A、变量值的大小 B、组数 C、组中值 D、各组界限
3、对某校学生先按年级分组,在此基础上再按年龄分组,这种分组方法是(B)。
A、简单分组 B、复合分组 C、再分组 D、平行分组
4、等距数列和异距数列是组距数列的两种形式,其中等距数列是指(C)。
A、各组次数相等的数列 B、各组次数不等的数列 C、各组组数相等的数列 D、各组组距不等的数列
5、某村农民人均收入最高为426元,最低为270元,据此分为6个组,形成闭口式等距数列,则组距应为(B)。
A、71 B、26 C、156 D、348
6、在分组时,如遇到某单位的标志值刚好等于相邻两组上下限数值时,一般是(C)
A、将此标志值单列一组 B、将此值归入作为上限的那一组 C、将此值归入作为下限的那一组 D、将此值归入作为上限的组或下限的组均可
7、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200,又知邻组的组中值为170,则末组组中值为(C)。
A、260 B、215 C、230 D、285
8、简单分组与复合分组的主要区别在于(C)。
A、分组对象的复杂程度不同 B、分组组数的多少不同 C、各自采用分组标志个数不同 D、分组的目的和方式不同
9、统计整理主要是对(C)的整理。
A、历史统计资料 B、统计分析资料 C、原始调查资料 D、综合统计资料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分组中,按数量标志分组的有(BCD)。
A、企业按所有制分组 B、企业按产值分组 C、企业按工人数分组 D、企业按计划完成程度分组 E、企业按隶属关系分组
2、在次数分配数列中(CD)。
A、总次数一定,频数和频率成反比 B、各组的频数之和等于100 C、各组频率大于0,频率之和等于1 D、频数越小,则该组的标志值所起的作用越小 E、频率有称为次数
3、组中值的计算公式为(ADE)。
A、组中值=(上限+下限)÷2 B、组中值=上限+下限÷2 C、上限÷2+下限 D、=下限+(上限-下限)÷2 E、组中值=上限-(上限-下限)÷2
4、将某班学生的统计学考试成绩分为60分以下、60-70分、70-80分、80-90分90-100分共5个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DE)。
A、某学生的成绩如果是80分,他应归入70-80分这个组 B、第一组的假定下限是50
C、相邻组组限是重叠的 D、第三组组中值为75 E、它属于等距分组
5、在某厂工人按日产量(件)分组的变量数列中,下面正确的说法有:(ABCDE)。
A、“日产量”是分组的数量标志 B、各组工人的日产量数值是变量值或标志值 C、各组的工人数是次数或频数 D、各组工人数的比重是频率 E、分组变量是离散变量
三、 判断题
1、统计整理仅指对原始资料的整理。(×)
2、统计分组是统计整理的中心问题。(√)
3、各组次数占总体次数的比值通常称为频数。(×)
4、复合分组就是选择两个以上的分组标志对同一总体进行的并列分组。(×)
5、平行分组体系是要按照主要标志和次要标志对总体进行多次分组。(×)
6对连续变量数列,既可以编制成单项式变量数列,也可以编制成组距式变量数列。(×)
7、在统计分组中,频数实际上是各组标志值的加权,用以权衡各组作用的大小。(√)
8、统计分布是指总体中各个单位在各组间的分布。(√)
四、综合练习题
某企业工人日产量资料如下:
日产量分组(件) 工人数
50—60 6
60—70 12
70—80 12
80—90 14
90—100 15
100—110 18
110—120 22
120—130 8
合计 107
(1)上述数列属于(D)。
A、单项式数列 B、品质数列 C、不等距数列 D、等距数列
(2)上列数列中的变量是(A)。
A、日产量 B、工人数 C、日产量的具体数值 D、工人数的具体数值
(3)上述数列中工人数是(B)
A、变量 B、频数 C、变量值 D、分组标志
(4)各组的频率分别为(A)。
A、6 12 12 14 15 18 22 8
B、55 65 75 85 95 105 115 125
C、0.06 0.11 0.11 0.13 0.14 0.17 0.21 0.07
D、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第四章 统计指标
一、单项选择题
1、总量指标(D)
A、能从无限总体中计算出来 B、数值大小与总体的范围无关 C与数字中的绝对数是一个概念 D、反映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某种经济现象的总规模或总水平
2、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分为(A)。
A、预计指标和终期指标 B、时点指标好时期指标 C、基期指标和报告期指标
D、先行指标和滞后指标
3、某单位计划规定单位产品成本降低2%,实际降低7%,则其单位成本降低计划完成程度为(D)。
A、102.3% B、94% C、140% D、94.9%
4、甲、乙两数列的平均数分别为100和14.5,它们的标准差为12.8和3.7,则(A)。
A、甲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高于乙数列 B、乙数列的代表性高于甲数列 C、两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相同 D、两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无法比较
5、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分为(D)
A、长期指标和短期指标 B、当期指标和远期指标 C、长期指标、中期指标和短期指标 D、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6、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46619亿元;2002年全国金融、保险业增加值为5948.9亿元;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55566.61亿元;2003年全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03617.7亿元。以上总量指标依次为(C)。
A、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时期指标 B、时期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 C、时期指标、时期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 D、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期指标
7、下列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是(D)。
A、工资总额81.6亿元 B、2004年全省总人口6808.75万人 C、期末库存量D、人均GDP
8、某建设施工队盖一栋大楼,计划320天完成,实际290天就完成了,若求计划完成程度,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B)。
A、计划完成程度为90.63%,没完成计划 B、计划完成程度为90.63%,超额9.37完成了计划 C、计划完成程度为110.34%,完成了计划 D、计划完成程度为110.34,超额10.34%完成了计划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统计指标的有(BD)。
A、生活质量 B、2001—2005年原煤产量87.4亿吨 C、某家庭的年收入5万元 D、2005年末发电装机容量比2000年末增加1.8亿千瓦 E、空气污染
2、时期指标的特点是(ACE)。
A、不同时期的不数值可以相加 B、不同时期的指标数值不能相加 C、某时期的指标数值与该期时间长短有直接关系 D、某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与该期时间长短无关 E、更长时期的指标数值可通过连续相加得到
3、下列指标中,属于时点指标的有(BE)。
A、销售额 B、设备台数 C、产值 D 利税总额 E、库存
4、下列指标中属于总体单位总量指标的有(BCE)。
A、2000年大连市工业总产值10991552万元 B、2000年底大连市总人口数551.47万人 C、2001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法人企业数842个 D、200年城乡居民年底储蓄存款余额64332.4亿元 E、2000年末四川省城市实有公共汽车7229辆
5、按统计指标的作用和表现形式来划分,统计指标可分为(BDE)。
A、数量指标 B、总量指标 C、质量指标 D、相对指标 E、平均指标
6、下列指标、属于时点指标的有(BE)。
A、产品产值 B、产品库存量 C、产品销售量 D、销售收入 E、职工人数
7、下列指标中,属于时点指标的有(BCD)
A、餐饮业销售额 B、物资库存量 C、企业固定资产数 D、职工人数 E、工资总额
8、下列指标中属于数量指标的有(ABC)。
A、总体单位总量指标 B、标志总量指标 C、总量指标 D、人均年收入 E、发展速度
三、判断题
1、平均指标可以使不同的总体具有可比性,并能以此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如分析劳动生产率水平与平均工资水平的关系等。(√)
2、简单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计算上的区别在于变量值出现的次数即权数的不同。(√)
3、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大小收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受变量值大小的影响,二是受权数的影响。(√)
4、只掌握各组的标志值和各组的标志总量,则用调和平均数的法法计算平均指标。(√)
5、标志差愈大说明标志变化程度愈大。(×)
6、质量指标通常以绝对数和平均数的形式来表示。(×)
7、职工人数是时点指标,人均工资是时期指标。(×)
8、属于同一总体内部之比的相对指标有比较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
四、综合练习题
1、某商场出售某种商品的价格和销售额资料如下图:
等级 | 单价(元/公斤) | 销售额(万元) |
一级 | 20 | 216 |
二级 | 16 | 115.2 |
三级 | 12 | 72 |
请根据资料回答:
(1) 计算该商品的平均销售价格应常言道平均数计算方法是(D)。
A、简单算术平均 B、加权算术评均 C、几何平均 D、调和平均
(2) 三个等级商品的销售额为(C)。
A、一级10万公斤 二级8万公斤 三级6万公斤
B、一级10.8公斤 二级7.2公斤 三级6公斤
C、一级10.8万公斤 二级7.2万公斤 三级6万公斤
D、一级10公斤 二级8公斤 三级6公斤
(3)商品的平均销售价格为(B)
A、16元/公斤 B、16.8元/公斤 C、15元/公斤 D、18元/公斤
2、某商店的三种商品为A、B、C,其价格和销售额资料如下表:
商品名称 | 单位 | 价格 | 销售额 |
A | 件 | 40 | 11600 |
B | 个 | 72 | 39600 |
C | 箱 | 100 | 6800 |
合计 | — | — | 58000 |
请回答:
(1) 计算商品的平均价格,应采用的平均数计算方法为(C)。
A、简单调和平均 B、简单算术平均 C、加权调和平均 D、加权算术均
(2) 三种商品的销售额依次为(D)。
A、68 550 290 B、550 290 68 C、290 68 550
D、290 550 68
(3)商品的平均价格为(C)。
A、70.67元 B、71元 C、63.87元 D、72元
3甲、乙企业工人月产量资料如下表:
按月产量分组(件) 工人数(人) 按月产量分组(件) 工人数(人)
40—50 50 40—50 10
甲 50—60 100 乙 50—60 18
企 60—70 120 企 60—70 54
业 70—80 80 业 70—80 50
80—90 60 80—90 60
90—100 30 90—100 8
合计 — 合计 —
请回答:
(1)若比较两企业工人月平均产量,则采用的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为(B)。
A、简单算术平均 B、加权算术平均 C、加权调和平均 D、简单调和平均
(2)两企业工人平均月产量为(D)。
A、甲企业72件 乙企业67件 B、甲企业67件 乙企业70件
C、甲企业75件 乙企业85件 D、甲企业67件 乙企业72件
(3)两企业工人平均月产量标准差分别为(D)。
A、甲=14.07件 乙=11.24件 B、甲=12.24件 乙=14.07件
C、甲=11.24件 乙=12.24件 D、甲=14.07件 乙=12.24件
(4)两企业工人平均月产量标准差系数分别为(B)。
A、V甲=20% V乙=17% B、V甲=21% V乙=17%
C、V甲=20% V乙=21% D、V甲=21% V乙=18%
(5)对比两企业工人平均月产量代表性,则正确的选项有(B)。
A、甲大乙小 B、乙大甲小 C、无法判断 D、代表性相同
第五章 时间数列
一、单项选择题
1、已知最初水平与最末水平及时期数,要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应采用(A)。
A、水平法 B、累计法 C、两种方法都能采用 D、两种方法都不能采用
2、假定某产品产量2007年比1997年增加了235%,则1997—2007年期间平均发展速度为(B)。
答案(略)
3、环比发展速度与定基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是(D)。
A、环比发展速度等于定基发展速度减1 B、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环比发展速度之和 C、环比发展速度等于定基发展速度的平方根 D、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
4、某企业的职工人数比上年增加5%,职工工资水平提高2%,则该企业职工工资总额比上年增长(B)。
A、7% B、7.1% C、10% D、11%
5、以1980年为基数,2006年为报告期,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时应开(C)次方。
A、28 B、27 C、26 D、25
二、多项选择题
1、已知各时期环比发展速度和时期数,就可以计算(AC)。
A、平均发展速度 B、平均发展水平 C、定基发展速度 D、逐期增长量 D、累计增长量
2、定基发展速度等于(ACD)。
A、累计增长量除以基期水平 B、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 C、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减1 D、定基发展速度减1 E、逐期增长量分别除以基期水平
3、时点数列的特点主要有(AE)。
A、数列中每个指标数值不能相加 B、数列中每个指标数值可以相加 C、一般来说,数列中每个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间隔长短成正比 D、数列中每个指标数值是通过连续不断的登记而取得的 E、数列中每个指标数值是通过每隔一定时期登记一次取得的
4、计算序时平均数的方法有(ABCD)
A 、简单算术平均法 B、加权算术平均法 C、简单序时平均法 D、加权序时平均法
E、调和算术平均法
5、反映现象发展变化程度采用的指标有(ABD)。
A、发展水平 B、发展速度 C、增长速度 D、平均发展速度 E、平均增长速度
三、判断题
1、在实际统计工作中,为消除长期趋势的影响,长计算年距增长量、年距发展速度、和年距增长速度。(×)
2、发展水平是计算其他动态分析指标的基础,它只能用总量指标来表示。(×)
3、平均增长速度等于平均发展速度减1。(√)
4、时间数列中的指标数值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四、综合应用题
1、某市2006年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人数 单位:万人
时间 | 1月1日 | 3月1日 | 7月1日 | 11月1日 | 12月31日 |
从业人员 | 140.2 | 142.5 | 144.1 | 149.5 | 148.8 |
请回答:
(1)该市2006年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人数数列属于(D)。
A、未分组资料的连续时点数列 B、分组资料的连续时点数列 C、间隔相等的间断时点数列 D、间隔不等的间隔时点数列
(2)2006年该市的年平均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人数为(C)
A、145.02 B、145.07 C、145.12 D、145.15
(3)计算2006年该市平均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人数的方法称为(B)。
A、简单序时平均法 B、加权序时平均法 C、简单算术平均法 D加权算术平均法
(4)为了更真实的反映该市单位从业人员的变动情况,应尽可能的收集(A)。
A、月度数据 B、季度数据 C、半年度数据 D、年度数据
2、某企业2001—2006年工业增加值资料如下表: 单位:万元
年份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工业增加值 | 200 | 220 | 231 | 240 | 252 | 262 |
请回答:
(1)该企业2001—2006年期间工业增加值数列属于(AC)。
A、总量指标时间数列 B、数量指标时间数列 C、时期数列 D、时点数列
(2)该企业2001—2006年期间工业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长量为(B)。
A、10.33 B、12.40 C、42.00 D、62.00
(3)该企业2001—2006年期间工业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C)。
答案(略)
(4)该企业2001—2006年期间年平均工业增加值为(D)。
A、239.33 B、239.14 C、237.43 D、234.17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科
《统计基础知识与实务》课程平时作业二
统计基础知识(3-5章)
第三章 统计整理
一、单项选择题
1、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确定(D)。
A、组中值 B、组距 C、组数 D、分组标志和分组界限
2、按数量标志分组的关键是确定(D)。
A、变量值的大小 B、组数 C、组中值 D、各组界限
3、对某校学生先按年级分组,在此基础上再按年龄分组,这种分组方法是(B)。
A、简单分组 B、复合分组 C、再分组 D、平行分组
4、等距数列和异距数列是组距数列的两种形式,其中等距数列是指(C)。
A、各组次数相等的数列 B、各组次数不等的数列 C、各组组数相等的数列 D、各组组距不等的数列
5、某村农民人均收入最高为426元,最低为270元,据此分为6个组,形成闭口式等距数列,则组距应为(B)。
A、71 B、26 C、156 D、348
6、在分组时,如遇到某单位的标志值刚好等于相邻两组上下限数值时,一般是(C)
A、将此标志值单列一组 B、将此值归入作为上限的那一组 C、将此值归入作为下限的那一组 D、将此值归入作为上限的组或下限的组均可
7、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200,又知邻组的组中值为170,则末组组中值为(C)。
A、260 B、215 C、230 D、285
8、简单分组与复合分组的主要区别在于(C)。
A、分组对象的复杂程度不同 B、分组组数的多少不同 C、各自采用分组标志个数不同 D、分组的目的和方式不同
9、统计整理主要是对(C)的整理。
A、历史统计资料 B、统计分析资料 C、原始调查资料 D、综合统计资料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分组中,按数量标志分组的有(BCD)。
A、企业按所有制分组 B、企业按产值分组 C、企业按工人数分组 D、企业按计划完成程度分组 E、企业按隶属关系分组
2、在次数分配数列中(CD)。
A、总次数一定,频数和频率成反比 B、各组的频数之和等于100 C、各组频率大于0,频率之和等于1 D、频数越小,则该组的标志值所起的作用越小 E、频率有称为次数
3、组中值的计算公式为(ADE)。
A、组中值=(上限+下限)÷2 B、组中值=上限+下限÷2 C、上限÷2+下限 D、=下限+(上限-下限)÷2 E、组中值=上限-(上限-下限)÷2
4、将某班学生的统计学考试成绩分为60分以下、60-70分、70-80分、80-90分90-100分共5个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DE)。
A、某学生的成绩如果是80分,他应归入70-80分这个组 B、第一组的假定下限是50
C、相邻组组限是重叠的 D、第三组组中值为75 E、它属于等距分组
5、在某厂工人按日产量(件)分组的变量数列中,下面正确的说法有:(ABCDE)。
A、“日产量”是分组的数量标志 B、各组工人的日产量数值是变量值或标志值 C、各组的工人数是次数或频数 D、各组工人数的比重是频率 E、分组变量是离散变量
三、 判断题
1、统计整理仅指对原始资料的整理。(×)
2、统计分组是统计整理的中心问题。(√)
3、各组次数占总体次数的比值通常称为频数。(×)
4、复合分组就是选择两个以上的分组标志对同一总体进行的并列分组。(×)
5、平行分组体系是要按照主要标志和次要标志对总体进行多次分组。(×)
6对连续变量数列,既可以编制成单项式变量数列,也可以编制成组距式变量数列。(×)
7、在统计分组中,频数实际上是各组标志值的加权,用以权衡各组作用的大小。(√)
8、统计分布是指总体中各个单位在各组间的分布。(√)
四、综合练习题
某企业工人日产量资料如下:
日产量分组(件) 工人数
50—60 6
60—70 12
70—80 12
80—90 14
90—100 15
100—110 18
110—120 22
120—130 8
合计 107
(1)上述数列属于(D)。
A、单项式数列 B、品质数列 C、不等距数列 D、等距数列
(2)上列数列中的变量是(A)。
A、日产量 B、工人数 C、日产量的具体数值 D、工人数的具体数值
(3)上述数列中工人数是(B)
A、变量 B、频数 C、变量值 D、分组标志
(4)各组的频率分别为(A)。
A、6 12 12 14 15 18 22 8
B、55 65 75 85 95 105 115 125
C、0.06 0.11 0.11 0.13 0.14 0.17 0.21 0.07
D、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第四章 统计指标
一、单项选择题
1、总量指标(D)
A、能从无限总体中计算出来 B、数值大小与总体的范围无关 C与数字中的绝对数是一个概念 D、反映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某种经济现象的总规模或总水平
2、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分为(A)。
A、预计指标和终期指标 B、时点指标好时期指标 C、基期指标和报告期指标
D、先行指标和滞后指标
3、某单位计划规定单位产品成本降低2%,实际降低7%,则其单位成本降低计划完成程度为(D)。
A、102.3% B、94% C、140% D、94.9%
4、甲、乙两数列的平均数分别为100和14.5,它们的标准差为12.8和3.7,则(A)。
A、甲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高于乙数列 B、乙数列的代表性高于甲数列 C、两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相同 D、两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无法比较
5、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分为(D)
A、长期指标和短期指标 B、当期指标和远期指标 C、长期指标、中期指标和短期指标 D、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6、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46619亿元;2002年全国金融、保险业增加值为5948.9亿元;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55566.61亿元;2003年全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03617.7亿元。以上总量指标依次为(C)。
A、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时期指标 B、时期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 C、时期指标、时期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 D、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期指标
7、下列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是(D)。
A、工资总额81.6亿元 B、2004年全省总人口6808.75万人 C、期末库存量D、人均GDP
8、某建设施工队盖一栋大楼,计划320天完成,实际290天就完成了,若求计划完成程度,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B)。
A、计划完成程度为90.63%,没完成计划 B、计划完成程度为90.63%,超额9.37完成了计划 C、计划完成程度为110.34%,完成了计划 D、计划完成程度为110.34,超额10.34%完成了计划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统计指标的有(BD)。
A、生活质量 B、2001—2005年原煤产量87.4亿吨 C、某家庭的年收入5万元 D、2005年末发电装机容量比2000年末增加1.8亿千瓦 E、空气污染
2、时期指标的特点是(ACE)。
A、不同时期的不数值可以相加 B、不同时期的指标数值不能相加 C、某时期的指标数值与该期时间长短有直接关系 D、某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与该期时间长短无关 E、更长时期的指标数值可通过连续相加得到
3、下列指标中,属于时点指标的有(BE)。
A、销售额 B、设备台数 C、产值 D 利税总额 E、库存
4、下列指标中属于总体单位总量指标的有(BCE)。
A、2000年大连市工业总产值10991552万元 B、2000年底大连市总人口数551.47万人 C、2001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法人企业数842个 D、200年城乡居民年底储蓄存款余额64332.4亿元 E、2000年末四川省城市实有公共汽车7229辆
5、按统计指标的作用和表现形式来划分,统计指标可分为(BDE)。
A、数量指标 B、总量指标 C、质量指标 D、相对指标 E、平均指标
6、下列指标、属于时点指标的有(BE)。
A、产品产值 B、产品库存量 C、产品销售量 D、销售收入 E、职工人数
7、下列指标中,属于时点指标的有(BCD)
A、餐饮业销售额 B、物资库存量 C、企业固定资产数 D、职工人数 E、工资总额
8、下列指标中属于数量指标的有(ABC)。
A、总体单位总量指标 B、标志总量指标 C、总量指标 D、人均年收入 E、发展速度
三、判断题
1、平均指标可以使不同的总体具有可比性,并能以此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如分析劳动生产率水平与平均工资水平的关系等。(√)
2、简单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计算上的区别在于变量值出现的次数即权数的不同。(√)
3、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大小收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受变量值大小的影响,二是受权数的影响。(√)
4、只掌握各组的标志值和各组的标志总量,则用调和平均数的法法计算平均指标。(√)
5、标志差愈大说明标志变化程度愈大。(×)
6、质量指标通常以绝对数和平均数的形式来表示。(×)
7、职工人数是时点指标,人均工资是时期指标。(×)
8、属于同一总体内部之比的相对指标有比较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
四、综合练习题
1、某商场出售某种商品的价格和销售额资料如下图:
等级 | 单价(元/公斤) | 销售额(万元) |
一级 | 20 | 216 |
二级 | 16 | 115.2 |
三级 | 12 | 72 |
请根据资料回答:
(1) 计算该商品的平均销售价格应常言道平均数计算方法是(D)。
A、简单算术平均 B、加权算术评均 C、几何平均 D、调和平均
(2) 三个等级商品的销售额为(C)。
A、一级10万公斤 二级8万公斤 三级6万公斤
B、一级10.8公斤 二级7.2公斤 三级6公斤
C、一级10.8万公斤 二级7.2万公斤 三级6万公斤
D、一级10公斤 二级8公斤 三级6公斤
(3)商品的平均销售价格为(B)
A、16元/公斤 B、16.8元/公斤 C、15元/公斤 D、18元/公斤
2、某商店的三种商品为A、B、C,其价格和销售额资料如下表:
商品名称 | 单位 | 价格 | 销售额 |
A | 件 | 40 | 11600 |
B | 个 | 72 | 39600 |
C | 箱 | 100 | 6800 |
合计 | — | — | 58000 |
请回答:
(1) 计算商品的平均价格,应采用的平均数计算方法为(C)。
A、简单调和平均 B、简单算术平均 C、加权调和平均 D、加权算术均
(2) 三种商品的销售额依次为(D)。
A、68 550 290 B、550 290 68 C、290 68 550
D、290 550 68
(3)商品的平均价格为(C)。
A、70.67元 B、71元 C、63.87元 D、72元
3甲、乙企业工人月产量资料如下表:
按月产量分组(件) 工人数(人) 按月产量分组(件) 工人数(人)
40—50 50 40—50 10
甲 50—60 100 乙 50—60 18
企 60—70 120 企 60—70 54
业 70—80 80 业 70—80 50
80—90 60 80—90 60
90—100 30 90—100 8
合计 — 合计 —
请回答:
(1)若比较两企业工人月平均产量,则采用的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为(B)。
A、简单算术平均 B、加权算术平均 C、加权调和平均 D、简单调和平均
(2)两企业工人平均月产量为(D)。
A、甲企业72件 乙企业67件 B、甲企业67件 乙企业70件
C、甲企业75件 乙企业85件 D、甲企业67件 乙企业72件
(3)两企业工人平均月产量标准差分别为(D)。
A、甲=14.07件 乙=11.24件 B、甲=12.24件 乙=14.07件
C、甲=11.24件 乙=12.24件 D、甲=14.07件 乙=12.24件
(4)两企业工人平均月产量标准差系数分别为(B)。
A、V甲=20% V乙=17% B、V甲=21% V乙=17%
C、V甲=20% V乙=21% D、V甲=21% V乙=18%
(5)对比两企业工人平均月产量代表性,则正确的选项有(B)。
A、甲大乙小 B、乙大甲小 C、无法判断 D、代表性相同
第五章 时间数列
一、单项选择题
1、已知最初水平与最末水平及时期数,要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应采用(A)。
A、水平法 B、累计法 C、两种方法都能采用 D、两种方法都不能采用
2、假定某产品产量2007年比1997年增加了235%,则1997—2007年期间平均发展速度为(B)。
答案(略)
3、环比发展速度与定基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是(D)。
A、环比发展速度等于定基发展速度减1 B、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环比发展速度之和 C、环比发展速度等于定基发展速度的平方根 D、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
4、某企业的职工人数比上年增加5%,职工工资水平提高2%,则该企业职工工资总额比上年增长(B)。
A、7% B、7.1% C、10% D、11%
5、以1980年为基数,2006年为报告期,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时应开(C)次方。
A、28 B、27 C、26 D、25
二、多项选择题
1、已知各时期环比发展速度和时期数,就可以计算(AC)。
A、平均发展速度 B、平均发展水平 C、定基发展速度 D、逐期增长量 D、累计增长量
2、定基发展速度等于(ACD)。
A、累计增长量除以基期水平 B、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 C、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减1 D、定基发展速度减1 E、逐期增长量分别除以基期水平
3、时点数列的特点主要有(AE)。
A、数列中每个指标数值不能相加 B、数列中每个指标数值可以相加 C、一般来说,数列中每个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间隔长短成正比 D、数列中每个指标数值是通过连续不断的登记而取得的 E、数列中每个指标数值是通过每隔一定时期登记一次取得的
4、计算序时平均数的方法有(ABCD)
A 、简单算术平均法 B、加权算术平均法 C、简单序时平均法 D、加权序时平均法
E、调和算术平均法
5、反映现象发展变化程度采用的指标有(ABD)。
A、发展水平 B、发展速度 C、增长速度 D、平均发展速度 E、平均增长速度
三、判断题
1、在实际统计工作中,为消除长期趋势的影响,长计算年距增长量、年距发展速度、和年距增长速度。(×)
2、发展水平是计算其他动态分析指标的基础,它只能用总量指标来表示。(×)
3、平均增长速度等于平均发展速度减1。(√)
4、时间数列中的指标数值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四、综合应用题
1、某市2006年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人数 单位:万人
时间 | 1月1日 | 3月1日 | 7月1日 | 11月1日 | 12月31日 |
从业人员 | 140.2 | 142.5 | 144.1 | 149.5 | 148.8 |
请回答:
(1)该市2006年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人数数列属于(D)。
A、未分组资料的连续时点数列 B、分组资料的连续时点数列 C、间隔相等的间断时点数列 D、间隔不等的间隔时点数列
(2)2006年该市的年平均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人数为(C)
A、145.02 B、145.07 C、145.12 D、145.15
(3)计算2006年该市平均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人数的方法称为(B)。
A、简单序时平均法 B、加权序时平均法 C、简单算术平均法 D加权算术平均法
(4)为了更真实的反映该市单位从业人员的变动情况,应尽可能的收集(A)。
A、月度数据 B、季度数据 C、半年度数据 D、年度数据
2、某企业2001—2006年工业增加值资料如下表: 单位:万元
年份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工业增加值 | 200 | 220 | 231 | 240 | 252 | 262 |
请回答:
(1)该企业2001—2006年期间工业增加值数列属于(AC)。
A、总量指标时间数列 B、数量指标时间数列 C、时期数列 D、时点数列
(2)该企业2001—2006年期间工业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长量为(B)。
A、10.33 B、12.40 C、42.00 D、62.00
(3)该企业2001—2006年期间工业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C)。
答案(略)
(4)该企业2001—2006年期间年平均工业增加值为(D)。
A、239.33 B、239.14 C、237.43 D、2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