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业设置 学前教育

《普通话》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中职学校各专业应该学习的一门基础课程。本课程是训练普通话口语表达的实践性课程,应着重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本课程的中心任务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为依据,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地讲授普通话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结合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要求和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不仅能掌握普通话的基本知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自己普通话发音存在的问题,掌握普通话练习和提高的方法,并通过大量的训练获得普通话口语表达的基本技能、克服不良发音习惯,养成正确发音习惯。要求学生必须达到国家普通话测试等级(二级乙以上)的规定级别,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从事相关职业打好基础。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根据普通话测试大纲规定的内容,按照“以测促训,以训保测”的原则,通过训练促进学生普通话普及与提高的一门课程。它是本专业的综合技能训练课,旨在培养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本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特点。教学中重点应放在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上。
  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要精讲,实践教学要充足,让学生在大量的练习过程中掌握语言的运用技能。以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为标准,介绍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有关知识,提高学生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认识。从交流、交际以及就业成才的需求出发,让掌握标准的普通话成为学生的内心需求和自觉的行动。以训练方法为突破口,使学生了解正音方法,从而通过自我训练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从正确的普通话发音习惯养成出发,建立标准发音的理念,坚持通过大量的听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本课程建议课时为162时课。
  三、课程目标
  通过《普通话》的学习,教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掌握普通话语音基本理论和普通话声、韵、调、音变的发音要领,具备较强的方音辨别能力和自我语音辨正能力,能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职场口语交际。同时,针对普通话水平测试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能顺利地通过测试并达到二级乙等的等级标准。
  四、知识目标
  ●  普通话语音基本知识。
  ● 重点掌握声母、韵母、声调、音变、朗读技巧、说话技巧。
  ● 掌握读单音节字词、读多音节词语、短文朗读、话题说话的方法。
  五、技能目标
  ●  结合方言进行声母、韵母、声调和音变的辨正练习;
  ●  了解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有关要求,熟悉应试技巧,针对声母、韵母、声调和音变的读音错误和缺陷进行训练,并了解朗读和说话时应注意的问题。
  ●  做到正确发音,能使用标准而流利的普通话进行语言交际,朗读或演讲
  六、 素质目标
  ● 树立使用标准语言的信念,勇于表达,善于表达。
  ● 了解口语表达的审美性和社会实践性,使学习与训练成为内心的需求和自觉的行为。
  六、课程内容和要求

66

  七、实施建议
  教材编写
  (1)应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2)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3)教材应根据航空服务专业票务方向学生在普通话方面的知识需求,设置全面、合理、够用的课程内容,课程应加大参观实践的环节,增加学生的练习环节,以便增强学生普通话的运用能力。
  (4)教材应以学生对知识需求为本,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原则,文字宜简明扼要,原理通俗易懂,易于理解,增强实践应用环节,力求图文并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各个章节均要配有大量的实例和练习,以便学生进行充足的训练。
  (5)教材中的活动设计要有可操作性,既要结合专业,又要富有新意,增强学生的参与和操作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八、教学建议
  (1)《普通话》是一门针对性很强的课程,它有着明确的考试目的。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素质和教学的需要,选择不同方式进行教学,但不能违背内容标准。 (2)采用课堂讲授、训练、示范、模拟训练的形式,精讲多练,建议理论讲授时间占1/5,活动实践占4/5。  (3)课堂教学可采用多媒体、录音机物质工具,最好能做到学生训练全程录音并及时播放正音。
  九、教学条件
  1、实践教学条件
  (1)校内实训基地 各综合职能部门、办公室。
  (2)校外实训基地与市内外多个行政单位、私营企业实行校企合作。
  (3)实践教学设施  学生教室1个,校内实训室5个:1、多功能会议厅;2、形体训练室;3、多媒体教室;4、礼仪综合实训室;5、大会议室。
  2、网络教学条件及环境
  结合本专业课程教学特点,积极利用校、系现有条件,创造性的开展多媒体教学,应拥有以下先进的教学设施和设备:多功能会议厅、形体训练室、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综合实训室等,及一批数码相机、摄像机、扫描仪等仪器设备。同时,学生宿舍和实训室也应接通互联网,才能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进行教学,不断完善网络教学资源,为培养品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综合能力强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3、需要配置的设备
  一台多媒体设备(包括投影仪、电脑、屏幕等);一台摄像机与一架照相机;配套的桌椅与台布;一台打印机;电话机;其他办公用品(如礼仪道具等)。
  十、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充分利用实训中心,让学生有大量练习的条件,增强学生的考证能力,可以成立一些以学习为目的的社团让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训练”。
  (2)注意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各种模拟试题及测试系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学生观看普通话对话的录像,拓宽眼界,有利于学生对于整个课程的学习有更加全面和系统的了解。
  (3)带领学生完成大量的模拟试题,让学生了解普通话测试的方法及评分标准,增强普通话测试的自信心,了解自身问题所在,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强训练。
  十一、教学评价
  (1)课程考试考核采用期中、期末笔试加平时成绩综合评定的考核方法,实行百分制评定,其中期中口试成绩占30%,平时成绩占20%,期末口试成绩占50%。
  (2)平时考核成绩指平时实训成绩,由2次课堂测试成绩和4次课后作业成绩组成,每次测试和作业的满分为100分,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测试的质量分别给出,平时考核成绩满分为20分,占总成绩的20%。  期末考核内容严禁格按照国家普通话等级测试内容来进行,要求学生熟悉各种题型和评分标准并顺利完成测试。卷面满分为100,占总成绩的50%。
  (3)试题类型为:单音节字词,多音节词,朗读短文,命题说话。
  (4)试卷结构包括普通话运用能力客观题和主观题考核两部分内容,两者按6:4的安排。
  (5)试卷难度为三个等级:容易、中等、较难,比例为: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