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本课是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培养教师职业技能的一门基础技能课。是一门培养学生教学、教育语言能力的职业技能课程,是一门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以训练为主的专业实践课。
本课程的具体作用表现在:①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精神。②使学生能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以顺利通过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初步掌握运用教师职业语言进行教学的基本技能,并能对小学生口语进行指导,以利于提高全民族的语言素质。
(一) 以教师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职业岗位能力构建教学模块
本课程依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要求为指导思想,根据教师职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以培养学生从事教学和教育能力为核心,强调师生互动,面向全体学生。一般口语交际训练,教学口语训练,教育口语训练三大知识与能力模块有机结合,重点训练学生教学、教育口语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教师职业口语的能力。
(二) “岗、证、课”结合
本课程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岗、证、课”沟通,参照国家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认证内容,构建了以教师职业岗位流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块,从而实现“课程教学、职业认证、持证上岗”三者的完美结合。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学习本课程,主要采用讨论、观摩、演示、练习等方法进行教学,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全面掌握教师口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学习方法,让学生熟练掌握教师口语的方法和运用技巧。在校内课堂模拟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校外实习基地真实现场构建教学实践环境,进行顶岗实习,实践与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通过这些形式让学生直接参与校内外普通话竞赛、演讲、辩论和教学观摩等真实的教师工作活动,实现真正“顶岗”,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二、课程教学目标
1.方法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2)培养学生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认真学习、积极贯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增强语言规范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并能立足专业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
(4)培养学生必备的人文素质和健康的身心。
(5)培养学生理解与创新能力。
2.社会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应变能力。
(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
(4)培养学生的认真务实、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
(5)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心、集体意识。
3.专业能力目标
(1)熟悉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环境,能熟练使用教育、教学语言。
(2)能掌握普通话语音特点,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顺利通过国家普通话等级测试。
(3)能流利使用口语进行表达,掌握朗读、演讲、交谈、辩论的基本技巧。
(4) 熟知教育口语的基本特点,能针对不同环境、不同对象使用教育语言。
(5)能掌握教学语言的特点,在课堂模拟教学中正确使用各类教学语言。
(6)能参加、组织校内外各种语言类活动,积极贯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增强语言规范意识。
三、参考学时
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学习领域(学习阶段),16个学习项目,每个项目中有具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成果。
90学时
三、课程学分
5学分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五、教学实施建议
为了实现本学习领域课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各学习情境对场地与设施提出了不同要求,总体要求为: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语音综合实训室、办公自动化实训室等。
六、考核方式与标准
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决定了课程考试模式的多样性,我们形成了具有高职特色的“课证通融”的课程考核体系。成绩考评包括如下三项:
(1)学习成效评价:学生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根据其工作成效和完成的成果,教师按照标准进行考核,16个工作项目,学生每完成一项,其完成情况记录在案,综合评分后占总成绩的70%;平时课堂考核占30%。
(2)普通话等级考核:组织参加国家普通话等级测试。